“在应用与发展阶段,中国空间站将打造成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全球创造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的良好条件,为人类科技、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杨宏说。“梦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我们会相继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发射入轨。届时,将有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生活。”近日,在腾讯科学WE大会十周年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建造的最新进展。
“人造太阳”项目负责人李建刚院士、“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等铸就“国之重器”的技术带头人,也在WE大会舞台上向公众分享了中国在未来能源、宇宙溯源、空海探测领域的技术自主攻坚之路及前沿突破。
【资料图】
李建刚介绍,中国自主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是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承载着实现“终极能源”梦想的科学任务。去年,EAST两次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7000万摄氏度1056秒的离子体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下一步,EAST计划实现亿度上千秒,甚至不限时地运行,为未来发电奠定扎实基础。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也在建设中,将携手国际点亮第一盏‘聚变之灯’。”李建刚说。
“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以来,FAST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拓展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边界。
姜鹏说,今年10月底,“中国天眼”发现了迄今宇宙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这体现了我国天文观测设备在极端暗弱天体条件下的前沿探测能力。在讲述建造调试这一“观天巨眼”的技术攻坚之路时,姜鹏坦言,巨大工程体量与毫米级动态控制精度的矛盾,是贯穿FAST整个建设阶段的核心难点。
2020年11月,“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10909米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叶聪介绍,目前“奋斗者”号已进行了21次万米级下潜应用,带领27位中国科学家探索过万米海底。
中国载人深潜自2002年起步,历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3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及系列无人潜水艇,初步建立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叶聪说:“后续,我们将推动系列载人潜水协同作业,在更复杂的探测任务中发挥更大优势,以发掘更多探测成果。”
古鱼类学家朱敏院士在会上展示了“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的最新成果。9月底,《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发表了朱敏团队的4篇论文。该系列论文向世界展示了一批距今约4.4亿年的志留纪早期鱼类化石,公布了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这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崛起的传统认知,填补了人类演化史的空白。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韦布空间望远镜高级科学家约翰·马瑟、DNA修复之父托马斯·林达尔也在大会上分享了“韦布”宇宙观测的系列成果以及癌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腾讯科学WE大会从2013年开始,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面向公众分享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前沿思想,助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现场宣布,腾讯正在深圳前海新总部建造一座开放的永久科技馆,将联合顶尖科研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打造一棵数实融合的人类百年“科技树”。
这棵“树”将以基础学科为根脉,以学科的发展演变为枝干,系统性呈现百年科学的发展脉络及突破性成果,让人沉浸体验人类科学成果。腾讯将以开放机制,邀请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创“科技树”,持续记录科学进展。
关键词: